本网讯 30日是2012年的倒数第二天,赵县女孩张明明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一名远在上海的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第135位“捐髓英雄”,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名捐献者。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这个女孩只有24岁,还是广西桂林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因担心父母、亲人反对,她没有把捐髓的消息告诉家人,陪伴着她捐髓的只有一名正在石家庄实习的大学同学。
-从广西到石家庄捐髓,她请了8天假
张明明在广西桂林医学院念护理专业,2013年本科毕业。“现在同学们都在各医院实习,我也刚刚找到一家实习医院。”张明明告诉记者,此次捐髓时间和自己找工作、实习的时间还“特别”的同步,进行高分辨体检的那一天正好是学校开招聘会,前来捐髓的时间又正好是自己通过实习单位考察,要去实习的第一天。
张明明是今年4月份首次知道配型成功的,经过高分辨检查和等待,捐髓的最终时间定在12月30日,24日要从广西赶到石家庄,在医院里打动员剂,为捐髓做最后的准备。“很巧的是24号那天我刚通过了一家医院的考察,25号就要去实习了。为了此次捐献只好请假了。”张明明说,实习第一天就请假实在不太好,尤其目前工作很难找,但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也只能这样了。
30日上午11点30分,医生将针头从张明明的胳膊上拔下来,造血干细胞已经成功收集了177ml,顺利完成了捐献。还躺在捐献床上的张明明告诉医生“我没啥不良反应,感觉挺好的,明天就能回广西了吧!”
-家人和同学都不知道她来“捐髓”
“她的体质并不好,爱过敏,小时候也经常生病,这也是她不敢告诉家人捐髓的原因”唯一陪在张明明身边的同学,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张明明却很安慰的说,“没关系,我身体没啥不正常的反应,捐献后也没啥不舒服的”。
张明明家在赵县农村,因小时候体弱父母也格外疼爱她。“如果我告诉父母要捐髓,他们并没有多少医学知识,会很担心的,而且如果坚决反对也挺难应付的,所以我决定自己捐髓,不告诉家人了”,张明明是在念大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捐髓志愿者,后来配型成功、高分辨检查,直到捐髓,整个过程她的家人一无所知。
“那你刚刚24岁,自己面对这样一件大事,压力大吗?”记者问她。“我是学医的,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在我还没有正式成为医生的时候能有机会挽救一个生命,不管家人是否反对我一定要这么做”,她坚定的说。
不仅是家人,张明明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也都不知道此事。张明明这个性格开朗、爱笑的姑娘很低调,一点也不张扬。“从加入中华骨髓库开始,我已准备着随时为需要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是我的决定,没啥可张扬的”,张明明告诉记者,只有3个同学知道她捐髓的事情,其中2个还是高中同学,在来石家庄后才获得消息的。
-今年我省37位志愿者成功捐髓
张明明的捐献,让我们看到了没有任何功利的爱心,她的心中有着最朴实、动人的救人一命的善良。更让人高兴的是,这样的感动并不孤单,今年我省共有37位志愿者完成“捐髓”,和去年的23例相比增加了60%还多。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主任陈日新高兴的感叹,“今年的捐髓收获了很丰硕的果实,这是由志愿者的爱心凝结的啊!”
陈日新介绍说,随着捐髓工作的开展,社会对捐髓的意义也更认同了。自2003年11月份河北分库建立开始,河北捐髓志愿者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10万人,累计有135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根据回访,我省所救助的白血病人中年龄有年过六旬的老人,有三四岁的幼儿,也有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有的甚至还重新走上了学习或工作岗位。“如果能救人一命,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中可用于为患者检索服务的白细胞抗原分型资料有160多万人份,并与国内外百余家医院建立了业务联系,可为来自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患者提供检索查询服务。据统计,中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万,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以上,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数达3万人以上。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合率很低,较常见的类型是1/5000,较罕见的类型为1/100000。为让更多的患者延续生命,中华骨髓库将在下一个5年内建成一个200万人份数据的资料库。
如果您的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也可以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可与所在地红十字会联系,或在当地的捐血车(站)报名并采集血样,只要在指定地点抽取6~8毫升血液,经HLA分型检测后,把所有相关资料录入到中华骨髓库的计算机数据库中,您就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若配型相合,在55周岁前都能实现捐献。
来源: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