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工月收入万元?大学生就业不敌农民工
来源:石家庄技校网  2013-01-14 18:31:34  浏览查看()

    本网讯 “这两天听到:砖瓦工一个月10000,木工一个月8000,按摩师一个月7000,住家保姆一个月5000,一汽普通工人27个月年薪。而大学毕业生出来2500,名校毕业五年案头工作者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归有工作经验要求月薪5000被拒,这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呀!”近日,这条微博被广泛转载并引起热议。苦学多年的大学生工资待遇、职场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农民工,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一落差,记者采访了部分在校生及高校从业人员。

  现象:大学生给农民工当替补

  随着春节的临近,新一轮的“用工荒”显现。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徐明对此深有感觉,性格开朗的徐明参加了几场兄弟院校的招聘会,“有几家酒店每个学校的招聘会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在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攀谈后徐明发现,酒店对大学生们期望很低,“临近春节了,饭店里服务员要回家过年,饭店里生意火爆,人手紧张,就从大学生里招聘”。尤其令徐明难堪的是,学历旅游管理专业,在酒店招聘人员眼中依旧没有竞争力,“大学生稳定性差、吃苦耐劳精神也不足,单位还是比较欢迎农民工”。大学生正在成为农民工的补充和替代。

  面对体力劳动者高额的工资,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河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张羽经历了招聘会、网上求职后,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越来越低,月薪两千已经是不错的待遇。比她小一岁的堂弟,在县城一家私营五金厂工作,每天班车接送、午餐免费,月薪2100元;同村60多岁的大娘,在鹿泉一家养殖场打工,负责打扫猪舍,每天开着电动三轮掏猪粪,月薪也能达到1800元,包吃住,“堂弟文化很低,上到初中就坚持不下来了,打扫猪舍的大娘更是大字不识,单从工资上看,我要找一份他们这个待遇的工作也不容易。”张羽村里也有一些乡亲从事泥瓦匠、木工、粉刷这样的活计,高薪确有其事,“以前农忙的时候,他们还会回来收割,现在回来秋收的越来越少,直接用收割机了,每家都有一笔账,回家收割耽误的工钱远比雇收割机要多”。

  对于这些农民出身的张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工资高,可是也很辛苦,工作时间、环境等都是不如意的。有的工作很累很危险,前几天不是还报道了在郑州农民工住在高架桥下被冻死的新闻,张羽说自己受不下这份苦。“现在每年寒假回家都有点不适应了,”习惯了学校宿舍里热乎乎的温度,张羽回家冻得伸不出手。

  毕业生初次就业落差显著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河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韩福明主任介绍,这么大规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在就业层次提高方面确实存在难题,一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会出现心理预期与岗位结构不匹配的状况。韩主任认为,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在于如何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生就业需求远高于提供的岗位数量,毕业生没有就业机会。二是就业岗位待遇和大学生就业理想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从而形成就业难,招聘也难的境地。“工资”不是衡量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还要考虑工作行业、职位、工作环境、社会声誉、劳动保障等因素。另外,大学生和农民工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群体,其人生轨迹和就业前景完全不同。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是专业技术型或脑力劳动型,农民工侧重于相对简单的技术性体力劳动(但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大学生就业更关注于个人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可雇佣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从表面看,大学生起薪和农民工可能有差距,但大学生的上升空间却比普通农民工大得多,当大学生工作几年掌握一定经验后,其上升潜力会更大,薪水也会明显上涨。

  学生渴望实力提升

  研究生考试结束只有一周时间,今年全国考研人数继续走高,2012届毕业生小周也是其中一员,他给出了考研理由是“大学没学到啥东西,想读研再认真学三年。”小周同学毕业于外省一所211大学,专业是通信工程,属于很火热的行业,小周高考后选这个专业是误打误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方向,只是听说这个专业就业不错。“大学时,学校开设的课程相当广泛,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以后有什么帮助。现在再看,正因为当时的那些课程,让我现在在整个大的行业里无论想干哪个具体的方向,都有一点点基础,但也真的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一点点基础而已。”大学里,小周属于学习一般的,班上找到好工作的没几个。小周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找工作的过程比较坎坷,面试了大大小小很多家公司,应聘的大部分都是技术型岗位,几经挣扎,终于在一个私企谋到一席之地,小周上手并不顺利,工作后加班频繁。小周开始反思,大学期间根本没有吃透专业,自然找不到努力方向,于是想读研再认真学三年。

  “我今年大四了正在实习,也算是一本,我真的觉得四年我没怎么玩,但是我也真觉得我没学到什么”,广告专业的一名同学也持和小周相同的观点。学了很多门课程,但是真正学进去的课程少之又少,“这几年学习也算认真,可是总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对师资、教育方法、课堂效果都不满意”。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的芳芳同学说,她们不仅学新闻知识,还会涉及广电编专业的课程,知识是学了,但是你能不能学以致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芳芳并不自信。

  正在中关村实习的大四学生小陈说:“好的人生发展方向,不仅要有知识,还有机遇、能力等等,但眼下最重要最欠缺的还是能力”。小陈结合自己实习的情况跟我们解释说:“在单位领导就跟我说,我知道你们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你们既然能考上大学就说明你是有学习能力的,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种学习能力,有这个能力才能适应工作。”

  高校教学存疑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在某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包括材料学专业的笔试和口试)后总结,“总的印象是,专业课学得明白、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有相当一些学过“材料科学基础”的学生不知道常见金属(如金、银、镁、钛)的晶体结构是什么类型?不知道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结构晶体的最密排晶面和晶向是什么?有的看不懂简单的、含有共晶反应的二元合金相图;有的不知道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有什么区别……应该说能够进入复试的学生肯定都还是各个学校里不会很差的学生,其中有的还是专业(或班级)里的前5名。学生们学得不好,应该会的知识不会,能力低下。

  这位研究员认为,学生们身上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课的知识来自于死背硬记,远非真正地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经历过相应的专业实验演示。比如,没有在金相显微镜下看见过珠光体是什么样,当然也就不容易记得其基本的形貌是什么样?没有做过(或见过)低碳钢的拉伸试验,当然也就不会对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强度等性能指标、加工硬化等概念有真正的理解;没有见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当然也就不容易理解这些实验分析手段的用途,将来一旦真的需要时,也没有任何印象。“没有相应的资源,就应该没有办教育的资质。”高等教育在教学领域的各种问题,最终得以体现。“就个人来说,如果仅仅是持有一纸文凭,而并不具备货真价实的专业技能,不能够在未来为雇主带来利益与贡献,那么迟早都将会被摈弃、淘汰出局。无论你是博士、硕士,还是学士,都会如此。”

  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当今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除了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外,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择业心态到就业上岗全过程加强就业竞争能力。

  (一)客观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

  人贵有自知自明,毕业生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在应聘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择相应的应聘企业以及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和薪酬待遇,做到人事相宜,人职相宜和人薪相宜,因此,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不宜过高,尤其对职务、薪酬的要求,过高的就业预期,一是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对于一个缺乏工作经验和业绩的毕业生,是缺乏向企业开口索取较高职务和薪酬待遇的资本的;二是容易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误区,这种误区会令毕业生丧失就业机会。

  (二)增加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

  具有浓厚诚信意识的毕业生,其就业的交易成本最低,也最能获得企业的青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向企业提供虚假论文、获奖证书等资信证明,有的在进入企业工作后,单方面毁约,这种匮乏诚信的行为最为企业头疼,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务必增强诚信意识。一旦有丧失诚信的行为,其求职的基础就不会牢固,人为给自己的求职道路设置重重障碍。

  (三)认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

  毕业生要实现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化,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要认同企业文化,自己的价值观要同企业的价值观相吻合,行为规范要同企业的行为规范相一致,这是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进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生如果被录用,就应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尽快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逐渐积累经验。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工作,并创造了不俗的工作业绩,受到重视是迟早的事情,职业生涯的拓展也会由此找到契机。

来源:燕赵都市报

> 相关报道:
    Copyright 2012-2025 石家庄技校网  Sjzjx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